中国品牌产品导入合资公司 自主力量只能发展
合资汽车公司发展自主产品,正在出现第二条道路,就是中方股东向合资公司导入自身的品牌和产品,发展原先就有的中国汽车品牌。
相对于现在看起来很别扭的合资自主品牌,依托合资公司的良好营销平台,来发展中方品牌,显然更为顺理成章。既然是合资公司,为何只能发展外方品牌?
但问题正是出现在这里。谁都知道,合资起初的中国汽车业,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没有产品,只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因此才有了“市场换技术逻辑”的出现,或者是最初衷的通过国产外资品牌,来取代汽车进口。
也就是说,合资关系中的中方,要向合资公司导入自身品牌,需要自身研发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至少要有和外方及合资公司形成共同研发的基础,否则就没有资本在合资公司来发展自己的品牌。
这看起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相比现在的合资自主品牌来说。现在所谓合资自主品牌,还是依赖于外方提供平台和技术,即使是老平台老技术,也还是一种依赖。对于外方来说,则不可能真正从战略上来推动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
而如果政策规定中方必须向合资公司导入品牌、产品和技术,则将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中方车企更好谋求自身能力的提升,以达成依托合资平台来发展自身品牌的资格。
这不是可不可能的事,而是要不要做的问题。一个事实是,在长期依赖外方的合资过程中,即使形成了合资人才溢出效应,但中方车企也一直不急于使用,直至当前政策大棒力推发展自主品牌,合资人才的反哺效应才开始明显呈现。
另一个例子是,十年前台湾裕隆也曾通过合资进入大陆市场,但和东风的整车合资项目最终为日产取代。十年后,已经形成更好研发和产品体系的裕隆,再次以合资进入大陆市场,发展纳智捷品牌。这十年的历程,也让裕隆更加明确:“进入庞大的大陆市场,自身需要有充足的子弹。”对于国内车企来说,要扭转外强我弱的合资关系,也需要积聚更多的实力。
同样,只要着力积聚人才,积累研发根基,国内大集团现在已开始有向合资公司输入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导入自身品牌的苗头初现,需要加以鼓励和强化。
形成向合资公司导入品牌的倒逼机制,而不是继续依赖外方发展所谓合资品牌的依赖机制,或许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用品的发展将有所助益。因为研究庞大而高效率的合资体系,如何真正推动中国汽车用品品牌的发展,仍是汽车用品业最原始也最紧迫的问题。
-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1月31日)
- “憋了三年”的顾家家居,率先出手了 (2023年01月09日)
- 扩大内需战略来了!家居、家装企业如何抓住新风口? (2023年01月06日)
- 数百家家居公司晒出总结:新战略新业务再出发,套餐继续上阵 (2023年01月05日)
- 定制家居行业出现10家公司,玛格、科凡、图森等 (2023年01月04日)
- 小米、美的、海尔成为中国智能家居三巨头,你认同吗? (2023年01月03日)
- 除菌消毒、健康类家电成新热点 多地启动家电购置补贴活动 (2022年12月30日)
- 疫情松绑+地产利好!2023年,家居建材行业将呈现这些趋势 (2022年12月28日)
- 闭店潮之后,家居行业开启“重振期” (2022年12月27日)
- 地产行业迎来曙光,家居、建材行业将会重回巅峰? (2022年12月26日)
品牌大全
- 涂料 | 油漆 | 电工
- 家具 | 衣柜 | 家居
- 锁具 | 门业 | 门窗
- 板材 | 陶瓷 | 瓷砖
- 灯饰 | LED | 照明
- 灶具 | 烟机 | 空调
- 吊顶 | 浴霸 | 安防
- 窗帘 | 壁纸 | 床垫
- 管业 | 水槽 | 五金
- 男装 | 女装 | 童装
- 日化 | 化妆品 | 洗护
- 淋浴房 | 热水器 | 璧挂炉
- 木地板 | 生态板 | 阳光房
- 净水器 | 集成灶 | 洗碗机
- 水性漆 | 地坪漆 | 贝壳粉
- 小家电 | 饮水机 | 太阳能
- 不锈钢 | 空气能 | 电动车
- 瓷砖胶 | 硅藻泥 | 净化器
- 安全板 | 润滑油 | 无主灯
- 卫浴洁具 | 厨卫电器 | 智能厨卫
- 厨房橱柜 | 汽车用品 | 智能家居
- 红木家具 | 办公家具 | 古典家具
- 艺术涂料 | 防水材料 | 体育建筑
- 厨房电器 | 新风系统 | 钟表配件
- 全屋家居 | 全铝家居 | 全屋整装
- 生活家电 | 敲击乐器 | 节能环保
- 铝合金门窗 | 全球高端厨卫
- 装配式建筑 | 更多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