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著名品牌网 >> 综合新闻频道 >> 宏观经济 >> 浏览综合文章  

从小家电经济看如何正确使用电热水器


作者: 佚名 更新时间: 2012年10月27日 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 浏览
小编语:生活水平提高,各类物件加速了我们的生活消费。从近几年小家电经济的发展来看,小家电是深受欢迎的。从而刺激了国内消费。但国家的消费是增长了,给家庭消费却带来负担。

家里的物件什么都得买,就拿电热水器来说。买的时候耗费几千元,一出问题了就成浪费。看来想要掌控好家里的经济消费,得先从这些物件的使用方法开始。

如何正确使用电热水器

1、封闭贮水式电热水器是否必须配装漏电保护开关

这主要取决于电热水器本身的过热保护结构。当电热水器的过热保护元件是与漏电保护开关中的试验按钮一起组成连动的过热保护装置时,这时候电热水器必须装有漏电保护开关,但此时的漏电保护开关不仅可作为著名小家电品牌漏电保护,更主要的是作为该电热水器的过热保护。这类漏电保护装置在试验按钮上往往有一个盖子,必须使用工具才能将其复位。其实,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贮水式电热水器均是Ⅰ类器具,其漏电保护是可依赖于器具本身的接地保护来实现的,当电热管的绝缘一旦失效,易触及的金属部件均通过接地进行附加保护,使其不成为带电体。也就是说,只要安装电热水器的接地系统可靠,其本身并不一定要配装漏电保护开关。

2、封闭贮水式电热水器的压力释放装置中的排泄管可随意堵住吗

由于封闭贮水式电热水器在实际工作中其内胆是承受一定压力的,一般装水容器设计的额定压力为0.6MPa以上。为了保证在使用时热水器容器内胆的压力不会超过设计值,标准中规定必须在贮水式电热水器中加装安全泄压装置,并保证使容器内的压力比其额定压力不大于0.1MPa,同时须在使用说明书中告诫使用者,压力释放装置中的排泄管应与大气相通。为了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绝不能将其任意堵住,以免发生意外。

3、只要电热水器加装了除水垢的镁棒就可一劳永逸吗

由于现在的自来水水质较差,电热水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水垢并沉淀在电热水器上。聚集的太多时,就会影响电热管的正常发热,严重时,会使电热管过热,表面温度异常升高,使电热管的绝缘性能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大部分电热水器都设计安装了镁棒,经过通电,镁棒产生阳极离子,从而减少了水垢的产生和沉淀,但是镁棒只用在通电时才起作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消耗,其消耗的程度取决于水质的好坏,一般镁棒的使用寿命为两年。因此,消费者一定要定期保养电热水器,及时更换镁棒或定期对电热水器按著名小家电十大品牌使用说明书中的规定进行清洁,以便延长电热水器的使用寿命。

4、怎样区别出口敞开式电热水器和贮水式电热水器

主要查看贴在热水器上的铭牌参数及说明书。在电热水器上均标有表明该器具的主要电气参数,当器具上标有额定压力为0MPa时,表明该电热水器是出口敞开式;若标有额定压力为0.6MPa或以上时,则表明该电热水器是封闭式。同时,在其说明书中也有明确说明。

5、在出口敞开式电热水器的出水管上可任意装水龙头或其他接头吗

因为不同形式的电热水器,其容器内胆设计是不一样的。出口敞开式电热水器的内胆设计的承压能力较小,在实际使用时,其内胆所承受的压力为零。如果任意在其出水口上加装水龙头,一旦加装的水龙头关闭,此时电热水器通电工作时就变成了封闭式,容器内胆中就产生过高的压力,极易造成内胆破裂,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以上几点在使用时都得多注意,以免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佚名 编辑:dumei)
分享按钮
关闭窗口】【我要打印
延伸阅读:
上一篇: 双节期间卫浴卖场的消费热点 下一篇: 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中国著名品牌展播MORE >>
热门文章 MORE >>
部门单位:
中国经营报 21世纪经济导报 经济观察报 中国证券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凤凰卫视(凤凰网) 胡润百富团队
品牌,让中国更受尊重;品牌是卓越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产品、企业服务等各方面的高度认可和表现。中国著名品牌均是行业中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品质最好、服务最到位的品牌;其在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及品牌形象、品牌价值等都处于行业领导地位;中国著名品牌的公信力、权威性彰显品牌实力,均是消费者满意度、认可度、追崇度较高的品牌!
中国著名品牌网 版权所有 未经中国著名品牌网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网站合法备案号: 国家ICP备11063945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北京外经贸大厦18楼 咨询热线:010-51294380(10线) 传真:010-58857208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 beijing@china2000.org联系